杏彩体育
杏彩平台调查研究|小山村做出大文章——与时俱进的“戴庄经验”之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21 18:29:04
  |  
阅读量:10

  杏彩平台调查研究|小山村做出大文章——与时俱进的“戴庄经验”之观察与思考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地处镇江市域最南端,位于茅山老区腹地,与南京溧水、常州溧阳交界,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879人。这里既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没有知名的文物古迹,更没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有的只是青山环抱、绿树成荫,以及老祖宗留下的80多个库塘、500亩林地、7000多亩耕地,像这样的山野小村还有很多。成功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好路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戴庄经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3次发文推广,《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报道戴庄村的绿色发展实践;进入新时代以来,“戴庄经验”的主要开创者赵亚夫同志3次受到习总的亲切接见,先后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像这样的非凡业绩并不多见。平凡的戴庄村创造了不平凡的“戴庄经验”,深入总结其经验做法,深刻洞察其历史逻辑,能够为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提供有力借鉴。

  初见戴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草色堪染、桃红欲燃,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这样一个桃花源式的美丽村庄,20多年前还是当地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村。那时提起戴庄,本村人长吁短叹,外村人直皱眉头,留给大家的一致印象是:土山土水、土头土脑、土里土气。2001年,原镇江市会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赵亚夫同志于即将退休之际,决定到戴庄去蹲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引领带富一方群众。自此,一个人扎根一个村,始终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初心使命;一村人跟定一个人,不断书写“要想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就能富”的精彩传奇。经过20多年的共同努力,戴庄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兴了——从一穷二白的“三无村”成为高效农业的示范村。戴庄村有耕地7312亩,其中低山、岗坡地占70%,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瘠薄,农业效益十分低下,过去曾是当地公认的“三无村”——工业无项目、农业无特色、集体无收入。全村农业总产值中,粮油产品占79%,主要为水稻、油菜、小麦、山芋、西瓜等;林产品占15.1%,主要为茶叶、苗木等,大多由外村人承包,管理差、效益低,丘陵山区林业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渔产品占4.5%,畜牧产品占1.4%,基本维持传统农业面貌。在赵亚夫的指导帮助下,戴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锚定有机高效农业方向,阔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20多年的持续经营,全村共推广种植有机水稻近4000亩、有机果品1000多亩、有机蔬菜400亩以及禽类养殖上万羽。此外,还建起了稻米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大项目,逐渐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022年底,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当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利润650余万元、分配成员收益520万元。

  农民富了——从重点帮扶的贫困村成为共同富裕的样板村。过去,贫穷是烙在戴庄群众身上的一块“印记”。赵亚夫同志谈起初到戴庄时,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三多”现象,即光棍多、外来女子多(句容本地姑娘不肯嫁过来)、残障多(近亲结婚)。全村有贫困户67户,2001年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比句容市平均低22%,是当时省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扶贫开发协会的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戴庄村迅速提高了全村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06年,戴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29元,赶上了句容市平均水平;到2008年,提前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标准;到2022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4万元,是开始发展有机农业时的17倍多。特别是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把绝大多数农户组织起来,使老年人、女性劳动力和患病人群等弱势群体也能充分分享收益,促进了共同富裕。比如,村里的低保户张某,由于妻子患病、儿子智力有缺陷,需要长期居家照顾,家庭收入缺少可靠来源,生活一度十分窘迫。合作社主动为其提供稻种和垫付生产资金,并指导其将承包田全部种上有机水稻,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加工和销售。2007年,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就达到5600多元,基本还清了旧债,2008年更是拆掉20多年的旧房,盖起了新房。

  面貌变了——从土山土水的荒僻村成为青山绿水的魅力村。从前的戴庄村,空有良好生态禀赋却不加珍惜,村庄环境长期脏乱差。据村民回忆说,以前村里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到处是污水、牛粪和鸡粪,走的是泥泞路、喝的是沟塘水,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全村有大小库塘80多个,但水利设施常年脱管失修,用水较为困难,一到干旱年份就会减产。如今的戴庄村,青山与绿水相映,林涛与鸟鸣合奏,稻田里白鹭飞掠,湖面上光影摇曳,真可谓是“村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生活在画中”。全村坚持17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翻了两番,农业面源污染基本降至零,稻田内生息的动物种类增加至130多种,较邻村常规栽培田高出6.4倍。村容村貌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戴庄接连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有日本农业专家在考察戴庄后由衷感叹:“这里和日本农村已没什么两样了!”

  名气大了——从籍籍无名的小山村成为全省推广的模范村。过去的山野小村,如今已盛名在外。进入新时代以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发文推广“戴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打造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30个。“戴庄”这个名词从指代一个地方转变为代表一种模式、蕴含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理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重要媒体长期深度关注戴庄绿色发展之路,中央电视台2023年《开学第一课》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介绍戴庄生物多样性农业实践。“戴庄经验”拓展到全市、推广于全省、闻名于全国,一点星火逐渐“万山红遍”。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方地,人还是那群人,只因找对了路子、迈实了步子,从而收获了票子、打响了牌子。纵观“戴庄经验”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2012年):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推动乡村脱贫致富。2001年,赵亚夫同志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经过详细走访调研和科学论证,敏锐地感觉到当地人口密度低、生活和工业污染程度较轻,周边又有山林地环抱,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优良,同时背靠南京这个大市场,在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后,他指导戴庄干部群众立足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瞄准有机农业发展方向,通过集体领办农民合作社,示范推广高效农业新技术,把贫穷村、落后村变成了富裕村、样板村。

  发展有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有过20多次日本学习交流经历的赵亚夫,思路超前、视野开阔,一到戴庄就开出了良方——发展有机农业、提高亩均效益,让农民从“土里刨食”改为“土里掘金”。刚开始推广有机农业,农民群众不理解、不配合。赵亚夫就从培养示范户、示范园入手,亲自承包3亩岗坡地种植有机桃,以雇佣当地农户帮忙为切入口,手把手地教授农业新技术。3年后有机桃上市,把过去1块钱1斤都卖不掉的桃子,卖到了8块钱1斤,这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以前,不少村民认为赵亚夫是来推销种子农资的,后来纷纷都说:“赵主任就是让我们种石头我们都种!”村党委顺势引导群众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有机农业为突破口,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发动全村种植有机稻米、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创新合作模式,激发经营活力。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大不相同,有机农产品与传统农产品的目标客户也有较大差别,要想尽快获取效益、得到农民群众信任,必须首先帮助解决好生产和销售的难题。为更好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2006年戴庄村组建了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是镇江首家“村社合作(共建)”型合作社,后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入社农户从一开始的346户逐渐发展到812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93.8%,村里的务农农户全部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发挥农户经营和统一经营两方面优势,实行“生产在户、服务在社”,耕地仍由一家一户承包经营,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大多数服务项目,农户只需要承担锄草、灌溉和日常管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从此可以安心务农增收;实行统一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六统一”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帮助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难题,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搭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服务。引导广大农民由传统的化学农业生产转向有机农业生产,必须有效解决如何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的难题。戴庄村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整合集成各方资源和要素,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任职等方式,构建起科技人员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赵亚夫亲自担任戴庄有机合作社的科技顾问,十几年如一日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合作社聘请专门指导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常年保持在3人以上,他们不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带动一批“土专家”破土而出。此外,还成立了“科技超市戴庄便利店”,与镇江市农科院加强合作,先后申报专利6件,推动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推动村社协作,壮大集体经济。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戴庄村秉持“农民办、农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有机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办,通过依法选举,村支书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支部成员担任理事会成员,既加强了基层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又有效释放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灵敏度和适应性。合作社围绕“办好合作社、大家富起来”的目标,遵循“管理、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合作共赢”的宗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统一服务,建立起成员收益保底、二次返利、按股分红、劳务工资、绩效奖金等多元利益分配机制,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留给农民,用提留的公积金为村民办实事。通过将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合作社,推动村集体与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更多活力、带来了更多效益。

  这一时期,戴庄村紧盯人民群众“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更要吃得放心”的美好需要,依托当地优良生态环境禀赋,锚定高效有机农业发展方向,以党组织领导下的合作社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关键,走出了一条丘陵山区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第二阶段(2013年—2022年):坚定绿色农业方向,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多年,戴庄通过发展有机高效农业,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穷则思变、大胆创新的结果,也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成效。在这一阶段,戴庄村虽然率先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深刻理解,尚未形成广泛共识,多数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习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戴庄全体干部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根本性认识,进一步坚定了绿色农业发展方向,把单纯的有机农业拓展到全方位的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戴庄干部群众的共识。

  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戴庄村在持续发展有机大米、生态经济林果、杏彩官网登录畜禽养殖等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深入做好“整产业链、全绿色化、深融合度、高附加值、强竞争力”五篇文章,有机产业的基础持续夯实。全面加强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2020年合作社“赵亚夫”牌农产品在南京盒马鲜生11个店铺全线年,戴庄村亩均蔬菜纯利润达到5000元以上,供应品类超过40种。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白沙烈士墓为中心,加强与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茅山老区各镇的联动,共同构建“红色教育圈”;以句容市现代农业展示馆为基点,升级改造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现代化育秧大棚、土山土水科技示范园、有机果蔬园等载体,建设“教学+实践”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秉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高标准打造戴庄旅游环线多个景点,建设南乡花船文化馆、顶冲田园农事馆,定期举办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戴庄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绿色技术广泛推广运用。大力示范推广先进实用生态农业新技术,引进“越光”水稻、鲜食玉米、高粱、蓝莓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品种,扩大有机“越光”大米的双季栽培面积,通过推广适合有机栽培的水稻钵苗移栽技术、联栋温室水池育秧技术,会同江苏大学、沃得农机、镇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联合研制再生稻高效低损智能化联合收割机等,把有机越光水稻的亩产量提升至一千斤以上、增产约一倍,有效增强了有机稻米的市场竞争力。采用套作绿肥、农牧结合、利用太阳能等有机生产方式,连续多年大面积施用微生物发酵醋糟生物有机肥、畜禽粪肥等,化肥年施用量从亩均160斤降至零,稻田十几年不打农药,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人居环境持续稳步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积极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改善、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综合配套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充分体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新建公厕2座、垃圾池11座、化粪池150座、污水处理设施1套,完成户厕改造260户,新植绿化苗木2000多棵。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村庄环境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

  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改善。积极探索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累计投入1000万元实施农田土壤改良,土壤地力保持高水平,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消除,产量基本追上施用化肥农药的常规田块。投入4000万元对村域内20多座蓄水量万方以上的大塘进行全面清淤疏浚和扩容改造,开展生态沟渠修复、分水管涵建设、机耕路新建等工程,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路成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土壤、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田间多年来基本消失的青蛙、蜻蜓、萤火虫、田螺等明显增多,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江南鱼米之乡美丽画卷。

  这一时期,戴庄村认真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全面绿色转型为抓手,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好路子。

  第三阶段(2023年以来):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做好新征程上“三农”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目标,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总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二十多年来,戴庄村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村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食物链不断恢复增强。目前,戴庄村田野林间常年鸟语花香,上空有鹰类飞翔,山林有野猪出没,还发现了野生猕猴,稻田能找到130多种动物,物种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整个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功能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不施肥、不用药也能高效生产。这让戴庄全体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以生物多样性培育和保护为重点,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改良生态系统,培育生物多样性。戴庄村通过“山上护林、山腰植绿、山下养田”,推动从山上到岗坡到山下三种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较为完整地组成了丘陵山区小流域有机农业生态系统。在现有良好基础上,戴庄村还将进一步恢复传统农业遵循自然规律的做法,以行政村为单元,持续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和改善工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生态系统。重点选用适合当地的优质、高效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物物种、微生物菌种,让它们共同参与改造农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健壮生育,提高生命力、增强免疫力、减轻病虫害。比如,对引进的日本“越光”水稻品种持续进行改良,发挥它生长期短、需肥需水少、谷草比高,秸秆还田容易腐熟,病虫害轻、品质突出,能高效利用太阳能循环转化等优点,促进土壤休养生息、培肥地力。再比如,选用养殖土种蜜蜂、水花生甲虫、螳螂、青蛙、苏禽1号鸡等,改善生态系统内物种组成结构,逐步实现“以虫治虫”“有虫无害”。

  推广循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戴庄村将持续按地貌类型进行适宜的生态农业布局,坚持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结合等,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及自然资源,建立绿色循环农业。通过秸秆循环利用、增加牧草种植面积等,为畜禽养殖提供优质饲料;通过多元化养殖提供足量有机肥、推广种植固氮能力强的绿肥紫云英等,进一步改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争取再用10年时间把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提高到3%,实现较低成本的土壤改良。杏彩官网注册示范推广“稻鸭、稻蛙、稻虾、稻鳖、稻鳅共作”“稻草轮作”“发酵床养殖”“林(果)―草―禽(畜)”等生态种养、立体套种模式,实现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智慧化转型。当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蓬勃兴起,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加速渗透融合,推动我国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这为生物多样性农业实践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更为便捷、更有智慧。今后,戴庄村将抓住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的有利契机,探索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对村域内基本地理信息、农事作业、生物多样性等特征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通过更清晰、智能的数据分析、管理及预测,适时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确保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加强与江苏大学、镇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数字测报、动物精准饲喂、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深化探索,持续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踏上新征程,戴庄村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要求,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农业为方向,正走上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纵观“戴庄经验”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始于一个人的信念、成于全村人的努力,归根结底源于赶上了一个“三农”工作的好时代。“戴庄经验”之所以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根本在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可以说,“戴庄经验”是深入贯彻习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鲜活样本。

  戴庄村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案例,探索出贫困地区依托农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在“戴庄经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五个贯穿始终”值得细细品味。

  精神力量的示范引领贯穿始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赵亚夫的奉献精神是推动戴庄跨越发展的灵魂和引擎,是促成戴庄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2014年,习总在镇江考察期间,高度赞扬赵亚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强调“‘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这启示我们: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要求,必须培育更多“亚夫式”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将分散的农民彻底组织起来、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黏合起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发展。

  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贯穿始终。思路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发展理念对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纪之初,戴庄村在全国上下普遍还在依靠化肥农药提高产量的时期,就较早地向有机农业生产转型。同时,在把农民组织起来、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观念始终守正创新,始终紧随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发展步伐。正是由于理念的与时俱进,才推动戴庄发展永不停歇。这启示我们: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自身实际更好结合,努力使思想认识跟得上形势发展、工作理念跟得上时代步伐、方式方法跟得上实践要求,切实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关键要素的有效支撑贯穿始终。现代农业科技是戴庄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戴庄村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结合当地实际再创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丘陵山区的综合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新体系。同时,将科技人员与合作社、农户紧紧“绑”在一起,组建“亚夫团队工作室”,邀请市农科院专家常年驻村指导,吸引大学生村官到社到村任职,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一线、科技成果直达田间地头。这启示我们: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要求,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必须主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农业推广服务和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做强科技基础、做大人才基数。积极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艺,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衔接,推动农业向中高端升级、向特色挖潜、向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贯穿始终。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成功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持续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戴庄村坚持以稳定为前提、赋权为方向、放活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扩展农民财产权益的完整性、覆盖性、可及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2006年开始,戴庄依托村有机农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协作”新型组织模式,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合作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实现了“干部得信任、群众得实惠、集体得发展”的共赢效果。此后,又探索解决村“两委”干部兼职合作社物质奖励、入社农户二次利益分配、科技人员利益联结等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这启示我们: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必须牢牢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培育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统分结合”两方面优势,切实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农民抱团发展,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演进,通过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发展。

  扎根人民的初心情怀贯穿始终。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戴庄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着想、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发展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主动靠前、用心用情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着力促进共同富裕,真正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这启示我们:落实“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上,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来,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必须充分尊重农愿,发挥农民作用,激发农民活力,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咨询电话
401-234-5678
公司地址:杏彩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邮箱:请咨询杏彩体育平台在线客服
Copyright © 2024 杏彩体育注册_2024欧洲杯赞助合作商 皖ICP备13005906号